缺芯潮”肆虐使国内车企领略了一把严寒带来切肤之痛。
此次国内智能汽车“缺芯潮”主要受汽车业需求与国际芯片业周期出现“错配”,及全球新冠疫情致芯片厂商产能下降所造成。然忧与喜总往复并存。5G时代智能汽车望续写继智能手机后下一千亿市场。在自主可控、国产替代加速大背景下,受益于国内汽车智能芯片市场持续放量,有证券机构分析,紫光国微、韦尔股份、兆易创新、斯达半导、全志科技、四维图新等国内汽车芯片巨头股迈进红利新时代。这对国内半导体商将意味着什么?
恰逢“缺芯”“寒潮”
随着人们日益追逐自动驾驶和智能空间的体验,电动化、网联化和智能化将是汽车业的发展趋势,半导体则是支撑汽车“三化”升级的关键。业内专家认为,在汽车智能化时代,芯片将代替发动机成汽车业的“生死命门”。
时下“缺芯潮”席卷全球,不少传统汽车巨头都因“缺芯”而不得不减产。据Auto Forecast Solutions数据显示,因全球汽车芯片短缺,截至2021年8月29日,全球汽车累计减产688.7万辆;AFS还预测2021年汽车将减产810.7万辆。北美预计减产246.5万辆,欧洲预计减产229.3万辆,中国预计减产166.6万辆。
面对汽车芯片短缺问题,车企们到底有多无奈?缺芯潮正吞噬着国内车企的产能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1年4至7月,一汽大众产量同比分别减少40.7%、25.5%、60.8%和58.7%。除一汽大众、本田、日产等公司也由于芯片短缺导致大幅减产。东风本田一内部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,该公司部分主销车型减产幅度甚至达80%。不仅如此,吉利、上汽、广汽等车企也因缺芯而减产。
哪些数据可说明问题?据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1年9月,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6.7万辆和175.1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13.9%和16.5%。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罗俊杰10月19日表示,当前汽车芯片短缺导致诸多国内车企出现减产或短期停产,减产幅度为近年少有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主要芯片厂商供货周期已由原来16周延至6个月,甚至出现“无芯可买”的局面。
这还不算,竟连市场终端消费者也都感受到了缺芯的烦恼。“目前速腾等热门车型没有现车,购车需预订,且无法承诺交车时间。”北京某一汽大众4S店销售员表示。
供应链压力山大
面对国内车企遭遇近30年来最严重的“缺芯潮”,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内忧外困下的国内汽车芯片业该何去何从?
一位不愿署名的业内人士就缺芯原因从三个角度给予解析:一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井喷,致供应链压力增大。因电动车所运用的各功率芯片,含芯量已从燃油车的10%升至50%左右,使车功率芯片需求猛增。二是其他产业链需求挤压了汽车芯片的供给。自2020年三季度后,尤其消费电子类产品需求暴增,芯片厂商率先供给此类芯片,对收益率较低的车载半导体供给则推迟。三是汽车芯片生产商主要为国外公司,国内汽车芯片商仅占全球5%,中国汽车芯片进口率超90%。像瑞萨、意法半导体、恩智浦、英飞凌等海外车规级主力芯片厂,因疫情致开工率不足制约产能。
行业分析公司VLSIresearch总裁Risto Puhakka表示,当前全球半导体业已没有闲置产能,但需求却仍在暴增。台积电相关负责人也表示,由于需求激增,2021年资本投入比2020年增加达47%以上。
未来汽车业对芯片的需求还会增长吗?业内人士称,当下“缺芯潮”将助推汽车芯片市场成为蓝海。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联盟数据显示,预计2022年中国燃油车芯片使用量达每辆车934颗,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数量将达1459颗,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超10%。同时,我国每辆汽车芯片费用2019年为400美元/车,2022年将达600美元/车。
尤值得关注的是,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仍将有巨大空间,这为IGBT等功率半导体带来超强增量。在当下中美争锋和自主可控、国产替代加速大背景下,2020年7月27日,国务院印发《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》,提出制定出台财税、投融资、研究开发、进出口、人才、知识产权、市场应用、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,“铁令”确保国产芯片在2025年自给率实现大幅提升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按公开信息显示,目前这个比率仅为30%;也就是说,未来5年国产芯片体量将呈暴增势态。从具体行业来看,未来我国汽车芯片市场将高速增长。
六巨头逐梦红利时代
伴随汽车业进入智能化时代,在“缺芯”左支右绌之下,国内的汽车芯片智造商将迎来历史新机遇。据Gartner数据显示,2030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1123亿美元,望成智能手机后下一千亿元级市场,届时中国汽车芯片需求量也相当巨大。面对车用芯片短缺,国内厂商一方面加大生产速度,另一方面市场价格杠杆作用也致使汽车芯片的涨价。
业内分析人士表示,2021年汽车半导体都将处于供应紧张的局面,就整个科技股板块而言,智能汽车将是未来几年最大的风口。当前紫光国微、韦尔股份、兆易创新、斯达半导、全志科技、四维图新等六汽车芯片巨头股都积极应对“缺芯潮”扩产改造,并牢抓行业发展的黄金市场机遇期。
紫光国微是国内智慧芯片领军企业和主要综合性集成电路上市公司。据紫光国微三季度报显示,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.90亿元,同比增63.33%,实现归母净利润14.57亿元,同比增112.90%。东北证券分析师研报显示,紫光国微智能安全芯片产品布局完整,2021年公司募资15亿元,致力于高端安全芯片和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布局;10月22日,公司作为芯片商代表与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就汽车安全芯片ACS-EAL4+测试认证合作签约。紫光国微有望紧抓车规级安全芯片及车载MCU高速发展时代机遇,搭建国产汽车芯片应用生态,助力公司业绩高速增长。
韦尔股份是全球车载CIS的领军企业。公司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,前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2.52-36.52亿元,同比增88.32%-111.48%;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28.16-32.16亿元,同比增77.52%-102.74%。信达证券分析师方竞研报表示,韦尔股份在汽车半导体领域品类不断扩张,正与中国汽车存储IC领军企业北京君正在车载电子市场深化合作,并在客户产品方案及未来技术方向上实现资源互补,未来将助力在车载电子市场继续扩大市场份额。
兆易创新是国内知名的芯片设计公司。据公司2021年三季度报显示,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8.6亿元,同比增178.47%;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.48亿元,同比增144.92%。国盛证券分析师郑震湘研报表示,未来在汽车电子、物联网等应用快速增长及国产化背景下,公司已确立打造国产汽车市场的首选供应商的目标,以汽车MCU为例,据IC Insights推测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同比增长23%至76亿美元,市场空间增长将使企业产业链收获巨额红利。
斯达半导是国内IGBT领域的龙头企业,产品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广泛。据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,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.19亿元,同比增72.62%;实现归母净利润1.54亿元,同增长90.88%;实现扣非净利润1.42亿元,同比增长105.13%,盈利能力持续向好。平安证券分析师付强研报显示,斯达半导凭借技术、产品质量和价格等优势跻身全球IGBT模块前十,公司已形成“本土化+先发优势+品牌和规模效应”的卡位优势。随着公司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,自研芯片比例持续提升,成本和供应链有望获得双重保障。尤其汽车级碳化硅功率模组的市场需求,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暴增下实现快速增长,未来公司盈利预期较确定。
全志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应用处理器 SoC、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设计厂商。据公司2021年三季度报显示,公司三季度营业成本9.4亿,同比增32.5%,低于营收47.9%的增速,导致毛利率上升6.9%。东亚前海证券分析师王刚研报表示,汽车智能化方兴未艾,智能座舱享先发优势,公司所推出车规认证的平台型 SoC 芯片 T7,将满足客户多种智能化系统的运行需求。公司正与多家 Tier1车厂展开合作,致力推动公司智能驾驶方案在多款新车型上实现量产,未来空间广大。
四维图新作为中国导航地图产业开拓者,专注导航、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、车载芯片、位置大数据、车联网五大业务板块。公司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称,公司前三季度预计实现营收18亿元-19.2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17.68%-25.53%。新时代证券分析师马笑研报显示,四维图新车载导航居国内行业首位市占率达40%。预计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接近万亿,车联网渗透率将超 70%。公司致力于打造面向自动驾驶时代的“数据+云+AI+芯片+软硬一体化”综合解决方案,持续推进公司2022年“智能汽车大脑”发展目标。公司兼具汽车和互联网跨界融合能力,在行业风口下企业将利用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市场赢得先机。
可以预见,未来几年国内智能汽车风口已来临,危机总是“危”“机”相伴,大危过后必有大机。但机遇和挑战将并存,当下各大国内芯片巨头都在互相谋势布局,以及竞相争夺国内行业的优势资源,因此也可谓挑战冲突不断。大家且看国内汽车芯片商的战国时代大幕将启。
本文转载自爱芯微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