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十年来,智慧家庭应用持续发展,上市产品和智能家居装置的数量皆稳定成长。智能家居产业的迅速成长,与语音助理的普及息息相关,例如Amazon Alexa、AppleSiri和Google Home等热门产品。这些语音助理带动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应用的兴趣,尽管内建的功能有限,用户却能利用简单且直觉的指令操作装置。
随着智能家居应用趋势不断开发,打造贴近消费者居家需求和情境的应用装置,也成为工程师们的首要课题。为了掌握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商机,制造商还必须克服复杂的技术挑战,同时降低成本并加速产品上市周期。
智能家居日渐风行
智能家居的应用无所不在,这些居家应用能够自动侦测和因应环境变化,透过感测技术搜集使用者情境和环境条件。这些情境式应用是透过传感器与系统无线连接,搜集住家、住户和其他相关数据,将数据导入演算与人工智能(AI)程序中,提升用户与装置的互动质量。运用这些情境感测数据打造出的智能居家环境,使用者能够以最简易的语音指令控制周遭装置,并自动化调整智能家居的各种应用。
这种新兴技术透过搜集住户实况、位置和其他环境信息,例如温度或湿度条件,触发情境式的应用与服务,透过感测信息预测用户的需求并判断场景,启动照明、恒温器和其他装置。这些由人工智能和传感器驱动的情境式智能家居应用装置,只有在芯片级技术增强的情况下才能延长电池寿命、远距离应用、边缘智能运算并提升安全性。
新一代传感器
智能家居应用的情境感测数据来自家中各种装置,譬如在场传感器(occupancy sensor)、穿戴式设备、温度和监控设备,以及侦测住家外部环境的传感器。
目前智能家居应用侧重控制和管理,让使用者和屋主能够执行开关灯、调整温度的指令,并掌握居家动态。这些智能家居应用以无线协议来连接各种设备,这些通讯标准各有特色,无线协议的选用将直接影响装置的功能定位和运作。
这些无线技术的应用各有利弊,譬如无线装置耗电量大,需要短距离延伸器、降低处理能力以减少电池损耗等潜在缺点,限制了智能家居装置的应用范围。从室内到庭院的远距离传输或许会力有未逮,电池供电装置必须频繁更换电池,例如无线传感器。
不如想象一下,无线传感器依靠一颗钮扣型电池至少能够使用10年,若将它嵌入家中各个角落,便能向机器学习引擎提供感测数据,结合天气、装置,以及每日编程触发信息,智能应用装置便能够判断场景,进而将自动化适应带入居家生活。这些进展能让住户获得保险折扣、节省电源费用并加强居住安全。
以互操作性为基础
智慧家庭的情境感测是透过多具装置搜集数据,无线传输到另一端后,根据感测资料进行反应。例如Wi-Fi是为了让连续的数据流能够穿透墙壁,将计算机与宽带无线连接;开发Bluetooth则是为了短距离的数据传输,例如将耳机连接到手机。在物联网发明之前,这两种技术的附加但书并非至关重要,例如传统的Wi-Fi技术在电池装置上的操作非常耗电,Bluetooth技术主要是为近距离装置的提供点对点连接,而非为充满无线设备的大楼所设计。
后续的技术发展如采用2.4 GHz频段的Zigbee产品,便是透过专用无线「术语」优化各种应用,例如照明、智能家居和智能能源。以Z-Wave技术打造的生态系统,则强调跨品牌的互操作性,Z-Wave采用较不拥挤的900 MHz频段,允许一套开放性的描述和规则,让由不同制造商出产的各种装置使用共通的语言。基于它们的互通操作性和安全性,迄今Z-Wave才能开发出最具规模的智能家居应用系统。
在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时,装置的联机能力不见得是消费者的首要考虑,他们通常较为关注各个装置的应用功能。我们都是智慧家庭技术的第一线用户,透过DIY产品开发,住户不再受限于单一装置,而能够为智能家居的生态系统添加其他互联设备。因此,装置的互操作性未来将成为首要之务。灯光、智能锁与恒温器目前或许缺乏共通性并且可能有不同的应用程序,但智能家居的发展却与跨装置通讯息息相关,若要实现各种装置之间的智能互联,并确保安全规范,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共同的通讯语言。
智能家居情境感测应用的安全性
物联网为装置连接、平台与操作系统、通讯、甚至是联机系统,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与挑战。当传感器搜集的数据涉及住户与家庭成员位置时,这项应用显得更加私密,使消费者的疑虑有增无减。随着智能家居应用功能更加广泛。信息安全无疑是物联网的关键议题,许多企业也开始重视安全性的需求。